教友投稿

這是一篇新教友在參加「祝福進入60老翁歲月彌撒」之後,投稿到天主教週報,我在那日子之後,特別注意一下週報的篇幅,數週都沒找到之後就不再想它了。沒想到數個月之後,投稿者因病住院,我前往探望並送聖體之餘,她談及此事,並表示:「總編姜捷確定連續兩次排版上去了。」然而不知為何?最後沒有登出,她也很納悶,我想許善茵的文章,應該是非常客觀而且中性的啊!如果天主教週報不刊登,或許是它們稿源豐富,專門刊登主教等著名神長的重大新聞,不屑刊登這小人物的小消息,或許還有許許多多的極其慎重而不為人道也的考量,那我就以你丟我撿的心態,將它邀回登在自己的部落格,以饗讀者也好罷!


復興鄉內奎輝天主堂感恩彌撒


一周前答應桃園聖三堂的姊妹周若梅在20120428一起去桃園復興鄉內奎輝天主堂,到了27日晚上做電話確認時,我們在電話的兩頭各自望著窗外的滂沱大雨憂心不已,一方面擔心大雨掃興,另一方面擔心上山的路是否安全?沒想到28日一早就被清脆的鳥鳴叫醒,感謝天主!真是太奇妙了~完全無風也無雨,於是順利成行。

一路上天色晴朗、空氣清透得連若梅家的兩個寶貝女兒都忍不住打開窗戶深呼吸,小姑娘邊吃壽司吱吱喳喳的開心對話著,連她們的馬麻都跟著童言童語起來了…我想這是主耶穌最愛的「小孩子」狀態,真美妙。

快要抵達內奎輝時一路上看見許多「揮汗登山」的人們,想必都是來內奎輝天主堂朝聖的兄弟姐妹們,睿毅開著車不願意按一聲喇叭…深恐專注於山路和美麗風景的兄姐受到驚嚇,於是也慢慢的龜速來到內奎輝天主堂前。

這部落是復興鄉最小的部落,只有12戶人家,他們都是教友;而當年巴神父半年才前往部落一次,因為沒有道路,巴神父必須辛苦的穿越竹林慢慢往上爬才能到達。當時其他基督教派也積極前往傳教,但內奎輝教友非常純樸,始終忠於天主教,堅持不願意改變信仰,黃川田神父為了他們這樣的堅貞信仰,決定為他們建造一間教堂。在計劃中,原本黃神父希望教堂外表是貼杉木皮,裡面是竹子裝飾;但是教友們認為教堂跟自己住的房子一樣,不太好。後來黃神父就更改設計;外表貼磁磚,但是堅持裡面要用竹子裝飾,因為如果沒有當地特色,不易吸引外地教友前來朝聖,這樣協調之後,就成了現在內奎輝天主堂皆大歡喜的樣貌了。(相片5726、5727)


我們一下車親切可愛的黃川田神父已經在現場「指揮若定」了(相片5719),


以登山的人潮來看,小小的內奎輝聖堂一定容納不下,所以屋外搭起遮陽棚、把祭台給架到戶外來啦!仔細一看~嘩!我們原住民的哥哥們真是有創意啊!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硬是把祭台四平八穩的擺上了。(相片5716)

從修女手中接過來的是一本非常卡哇伊的漫畫版黃神父封面彌撒經本(相片5722),


原來這周主日是黃川田神父六十歲生日,愛戴他的教友特別製作的的感恩彌撒經本。翻閱內容時才知道原來也是巴義慈神父的晉鐸五十週年紀念呢!在彌撒後還要特別頒發獎助學金給內奎輝天主堂的學生喔!!(相片:獎助學金管理辦法)

大家愛戴的巴義慈神父,是天主教方濟會神父,長期在台灣復興鄉服務。於1963年奉梵諦岡教廷指派,隨總主教藍澤民及石德神父來台傳教。1965年,到達桃園縣復興鄉山區宣教,落腳復興鄉三民村的三民天主教堂,為泰雅族人服務。因為語言不通,他努力學習泰雅語,也開始關心泰雅族文化喪失的問題。向村中的老人請教時,他發現泰雅族傳統織布中的符號被稱為 BIRU,其實就是書或文字。他開始收集織品,把織品上的符號描繪下來,一一辨認,成功破譯幾乎快失傳的泰雅族文字。他依此編寫泰雅族語教材,以教授泰雅族子弟。曾獲頒「復興鄉榮譽鄉民」和「桃園縣第一屆桃園奉獻獎」,致力於為窮人服務。並曾編著泰雅語辭典,為保存泰雅族文化,貢獻良多。

目前整個復興鄉還是只有高齡77歲的巴神父帶著兩位老修女在復興鄉的山間服務。巴神父培育出來泰雅族的在地神父巫福生神父,目前在台南教區服務,聽說當年巫神父晉鐸時把整個復興鄉的全部交通塞得水洩不通。而黃川田神父特別規劃內奎輝天主堂的學生獎助學金,就是希望能夠在這堅貞愛天主的部落中培育未來聖召的人才。

彌撒前先來個原住民的歡迎歌舞(相片5739),


把氣氛帶到Hi點後,彌撒是由巴義慈神父主禮,黃川田神父共祭。



黃神父在彌撒後也特別強調這周主日是「善牧主日」也是「聖召節」提醒大家要為聖召多多努力和祈禱。提到當神父是否很辛苦時,他說只要照巴神父說的「懷著耶穌的愛」就不會感到辛苦反而可以甘之如飴了。

山下來的教友總是特別愛「山產」,所以內奎輝的教友也很熱心的採了許多野菜和一整車的桂竹筍來義賣,一大包才「幾霸摳」(新台幣100元),一下子這些好東西全部被大家搶購一空。

彌撒後除了頒發獎助學金之外,由黃川田神父的二哥自掏腰包「辦桌」席開二十桌宴請教友們享用豐盛的午餐,


活潑可愛的黃神父還特別跟山上的教友一起「搗瑪吉」讓大家沾蜂蜜和花生粉吃~有些教友用筷子挖、有些用大湯匙挖、更多人索性用手抓…這些山上食材的原始風味實在使人回味無窮。


我們向來鮮少有機會參加這類有特別風味的戶外彌撒,這次到復興鄉內奎輝天主堂參加感恩彌撒,看到巴義慈神父與黃川田神父在復興鄉獲得這麼多教友們的熱情擁戴,包括有遠從澳洲回來參加的教友以及從埔心、中壢、大溪、桃園、樹林…各地來的教友在這樣別開生面的感恩彌撒中,每個人都是感動滿滿的帶著在山上被洗滌潔淨的心靈回家。

文.許善茵 / 圖.楊建華及許善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川田神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